近年來,江蘇省南通市以長江沿岸生態修復為抓手,統籌推進沿江地區產業退、港口移、城市進、生態保,在綠色轉型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。
一、科學謀劃,系統推進落實。編制《南通沿江生態帶發展規劃(2017-2030)》,對沿江3000平方公里前沿區域進行整體規劃,繪制沿江共抓大保護“一張圖”。一是全面推進沿江生態系統修復。貫徹“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”的理念,以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保護修復起步,通過水土流失治理、植被恢復、水系連通、岸線環境整治等,逐步恢復長江岸線生態功能,提升環境承載力。二是加快培育新動能。在大力推動沿江散小亂污企業關停并轉、加快舊動能退出同時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智能制造、新材料等重點產業,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。三是大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。通過五山及沿江地區的生態修復,提升沿江生態、生活品質,增強城市生態、文化功能,撬動周邊區域價值整體提升,實現了城市有機更新。
二、分類施策,推進轉型發展。在推進長江生產岸線退出過程中,從實際出發,根據企業不同情況按“整體拆除、搬遷整合、保留提升”分類施策。一是對污染嚴重、工藝落后、影響水源地保護要求的企業堅決整體拆遷。對保護區內不符合水源保護要求的203家“散、亂、污”企業實施全面關停整體拆遷。二是對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企業,積極推動向沿海地區轉移、向工業園區聚集,推動轉型發展。推動沿江老港區搬遷,關停硫磺等散貨碼頭,將集裝箱碼頭整體搬遷到下游新建的通海港區。三是對環保達標、技術水平領先的少數高端企業,予以原地保留提升。對保留的企業提出更高的技術標準和更嚴的環保要求,推動企業加快向產業鏈高端攀升,建設綠色廠區、美麗工廠。
三、以人為本,增進群眾福祉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。一是注重傾聽群眾心聲。將五山及沿江地區總體規劃在南通城市博物館對外公示,充分征求市民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。二是充分保障群眾利益。將搬遷群眾全部納入城市失地農民保障體系,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。三是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。在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區域配套建設了足球場、排球場以及游步道等運動場所,超過三分之二的區域免費向市民和游客開放,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持和廣泛稱贊。
四、攻堅克難,推動落地見效。敢于直面矛盾,堅守為民初心,創新方式方法,破解一系列難題。一是算好“四本帳”,破解思想統一難題。從算好政治賬、民生賬、經濟賬、長遠賬的角度,最大范圍、最大程度地統一思想,達成共識。二是凝聚工作合力,破解組織推進難題。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,凝聚工作推進合力。三是統籌資金平衡,破解政府債務難題。注重市場化原則,基本實現了區域內資金總體平衡,減少了政府財政負擔。
(來源:來源: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)